商朝高宗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居住在今伊克昭盟西部的北羌,与中原商王朝战争频繁,叛服无常。武丁对羌方的用兵远远超过对土方、方所用兵力,曾用13000人征伐羌方。
周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十世纪),活动于今伊克昭盟东部的鬼方,成为西周北方的严重威胁。康王命盂征伐鬼方,一次战争就抓获鬼方首领3人,斩首4800人,俘虏13000人,还缴获车马牛羊甚多。
西周中期以后,周与猃狁的战争曾在今伊克昭盟乌审旗与榆林相连的地区进行。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1年),赵国派出军队西征,进攻活动在今伊克昭盟东北部的林胡。占领了今准格尔旗东部及达拉特旗北部地区。
秦惠王(公元前337~前310年)攻打在今伊克昭盟驻牧的义渠,毁坏了义渠聚居的25个营寨。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为适应与林胡军队作战的实际情况,改变中原民族传统使用的战车为骑兵,将原来肥大的战袍改为像林胡军队那样的紧身战服。改革之后,在今伊克昭盟东部、北部与林胡进行了大小数十次战争。
秦昭王(公元前306~前250年)时,宣太后诱杀了在今伊克昭盟驻牧的义渠王,消灭了义渠西北的各部落。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秦朝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将在伊克昭盟境内驻牧的匈奴赶到了大漠以北。夺取了河南地(今伊克昭盟地区)。当时与匈奴的战争大部在伊盟境内进行。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秦朝命蒙恬率30余万军队在伊盟东南部驻扎,与返回伊盟的匈奴作战。
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后,匈奴冒顿单于派军队占领今伊克昭盟,期间在伊盟东部发生战争。
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今伊克昭盟东部准格尔旗一带。又从这里出兵南下,攻打上郡(今伊盟南部及陕西省北部),杀掠人民。文帝诏丞相灌婴发车骑8万余,击右贤王。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3万骑从今伊克昭盟北部南下,攻打上郡,3万骑渡过黄河,往东进攻。
西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以今伊盟北部为大本营,向今伊克昭盟西部及中原发动进攻。汉朝为北境安全计,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兵10万攻打匈奴。将匈奴军赶到今伊盟北部,撤军而还。
匈奴以为西汉的军事力量抵挡不住其进攻,于文帝十五年、十六年(公元前165年、164年),发兵攻占今伊盟东部及东南部。
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攻打今伊盟东南部及榆林北部的上郡一带,汉朝官兵战死2000余人。李广为上郡太守,尝从百骑出,遇匈奴数千骑,匈奴以为诱骑,皆惊。
汉武帝继位(公元前140年)后,匈奴与汉边守军战事不断。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开始,至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结束。前期是制止匈奴侵扰与掠夺,进行了三次大的战役,战果辉煌。匈奴也针锋相对,频繁地进行边境骚扰,多次出兵激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指挥3万骑兵,向今伊盟境内的楼烦、白羊王发动进攻,得匈奴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将军李息也指挥军队与卫青配合作战,收复了今伊克昭盟地区。次年,卫青与匈奴在今伊盟准格尔旗东部激战。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8年),通过大小十几个战役,汉军将匈奴赶出今伊克昭盟,重新修筑秦朝蒙恬所建城塞以抵御匈奴。
元朔四年(公元前126年),匈奴3万骑侵掠今伊克昭盟南部的上郡,杀掠数千人。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经今伊盟地区进攻匈奴。
元朔五年(公元前125年)春,汉武帝又令车骑大将军卫青、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车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骑将军,以当时的朔方郡(今杭锦旗独贵特拉乡什拉召)为大本营,向匈奴发起进攻。在今伊盟北包围了匈奴右贤王营帐,俘虏大小首领十余人,部众15000人,牛羊牲畜数10万头。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太仆公孙贺率5000骑兵,经今伊盟地区进攻匈奴,破匈奴万余骑。此时,汉武帝指挥18万军队北巡,经上郡、西河郡(在今伊克昭盟中部)至伊盟北部的五原、朔方(今杭锦旗北部),造成与匈奴决战的攻势,匈奴不敢出战。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秋,匈奴派兵攻打今伊克昭盟北部的朔方郡及东北部的云中郡,杀掠数千人。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派将军公孙敖从今伊克昭盟中部的西河郡出兵,经今杭锦旗,过磴口,出鸡鹿塞北击匈奴。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骑兵6万,步兵7万从今伊克昭盟西北部出发,向匈奴单于发起进攻。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因匈奴入五原杀都尉,汉遣李广利率军7万出五原(今伊克昭盟北),御史大夫商丘成将3万余人出西河(今伊克昭盟中部)北击匈奴。
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乌孙受匈奴攻击,上书求救。汉派遣5将军、10万余众,出塞击匈奴,其中祁连将军田光明率军4万,是从今伊盟中部的西河郡出兵的。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冬,北匈奴五骨都侯子率3000人投奔南匈奴,北匈奴单于派骑兵追击五骨都侯子,南匈奴从今伊盟东北部派骑兵截击北匈奴,迎战不利,南匈奴单于迁居至今准格尔旗东部的西河美稷。
永平五年(公元62年)冬,北匈奴7000骑侵扰五原、云中(今伊克昭盟东北部),南匈奴击退之。
东汉永平八年(公元65年),北匈奴单于派使者向东汉求和亲。东汉派越骑司马郡众与北匈奴单于面商。此事引起早已归汉的南匈奴单于的怨愤。南匈奴想背叛东汉,并与北匈奴密商。汉明帝命中郎将吴棠设置度辽营,以防南、北匈奴单于合谋反汉。并派副校尉来苗、左校尉阎章、右校尉张国率黎阳虎牙营士在今伊盟北部的五原、曼柏驻屯,派都尉秦彭率军驻扎在今准格尔旗东部的美稷城。北匈奴派2000骑兵用马皮做成皮筏,渡黄河接应欲叛的南匈奴,汉派窦宪率军经今伊盟攻打北匈奴。
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元月,窦宪与耿秉章8000骑兵,与度辽营及南单于众三万骑从今伊盟北部的朔方出击北匈奴。
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六月,汉人韩琮随南单于入朝。返回时说南单于云:关东水潦,人民饥饿死尽,可击。单于信其言,遂反。雁门乌桓、鲜卑大人与南匈奴骨都侯合7000骑攻打今伊盟北部地区,与太守战于九原高粮谷,汉兵大败,杀郡长史,九月围中郎将耿种于美稷(今准格尔旗中东部)。
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11年),背叛瘶鏖族的2000人请求迁往今伊克昭盟地区。沿途百姓,惨遭死亡,战事迭起。
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冬,鲜卑其至鞬自将万余骑攻南匈奴于曼柏(在今伊盟达拉特旗马场壕乡境内)。薁鞬王战死,杀千余人。
永建元年(公元126年),朔方以西,障塞多坏,鲜卑因此数侵南匈奴(居今伊克昭盟地区)。单于忧恐,上书乞修复障塞。四年,鲜卑攻打朔方(今伊克昭盟西北部)。
阳嘉二年(公元133年)三月,使匈奴中郎将赵固遣从事将南匈奴兵出塞击鲜卑,破之。四年十月,乌桓侵云中(今伊克昭盟东北部)。度辽将军耿晔追击,不利。
东汉永和年间(公元136~141年),驻牧于今伊盟西北部的匈奴人要求迁往今伊盟中部地区。原驻牧在今伊盟准格尔旗一带的南匈奴感到忧虑,要求为东汉守北疆。顺帝答应,并调兵充实沿边诸郡兵力。
东汉桓帝、灵帝时(公元147~158年),匈奴族发兵攻打今伊盟东北部及北部。
永寿元年(公元155年)秋,南匈奴且渠伯德等叛汉,发兵攻打美稷(今伊克昭盟东北部),东羌部全都响应。安定属国都尉张奂收集兵士,遣王卫招诱东羌,据龟兹县(今伊盟乌审旗西南部),使与南匈奴不得交通。后被张奂打败。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河西鲜卑蒲头时驻牧于今伊克昭盟地区,以今伊盟地区为大本营。攻打从漠北迁来的拓跋鲜卑部。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魏获乌桓校尉田予率河西鲜卑蒲头攻打小种鲜卑首领轲比能,获胜。
大兴二年(公元319年),后赵石勒遣石虎攻打鲜卑日六延于朔方(今伊盟杭锦旗北部),大破之,斩首2万级、俘虏3万余人。
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后赵太子石宣率步骑2万,攻打朔方(今伊盟杭锦旗北部)鲜卑斛摩头。破之,斩首4万余级。
建元元年(公元365年)七月,匈奴左右贤王刘卫辰叛前秦,建威将军邓羌在木根山(在今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一带)擒获刘卫辰。秦王苻坚亲自到朔方(在今伊盟西北部)巡抚,封刘卫辰为夏阳公。
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冬,什翼鞬攻打驻牧在今伊克昭盟中部的刘卫辰,卫辰南走,求救于秦,秦王苻坚以行唐公符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兵十万攻打什翼鞬。
后魏登国六年(公元391年)十一月,刘卫辰遣子直力鞮攻打拓跋珪。拓跋珪以车为营,边战边进,在铁岐山打败直力鞮,获牛羊20余万。又从金津(在今达拉特旗昭君坟渡口)渡河攻代来城(今伊盟东胜市境内)。铁弗匈奴居民骚乱,部落奔溃。魏军诸将轻骑追刘卫辰父子至白盐池(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
天赐四年(公元407年)五月,赫连勃勃因后秦与北魏通好而怒叛,时柔然可汗献马8000匹于秦,至大城(今杭锦旗胜利乡古城梁古城),勃勃掠取之,并集其众3万人,伪猎于高平川,袭杀柔然部众而并其众。
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与鲜卑、薛干等部混战于今伊盟地区,战事连年。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柔然纥升盖可汗率6万余骑攻打今准格尔旗东北部地区。北魏拓跋焘率军迎战。拓跋焘射杀柔然军大将,后令其军舍辎重,以轻骑3万,道先行,伏于深谷地方,待柔然军到,伏兵出而恶战,将柔然军打败。北魏占有了今伊克昭盟全部。
神三年(公元430年)春,魏徙3万余落,高车于河西(今伊克昭盟中部地区),至白盐池(今鄂托克前旗北大池),高车众惊骇曰:“围我于河西,欲杀我也。”谋西奔凉州,数千骑反叛北走。尚书令刘洁追讨之。走者无食,相枕而死。夏四月,高车又有万余落叛走,尚书封铁追讨歼灭之。
延兴元年(公元471年),敕勒诸部叛,北魏派汝阴王天赐帅军征讨之,敕勒诈降,击败之。统万(今伊盟乌审旗西南部)敕勒亦叛,魏太尉源贺帅众攻打,大破之,降2000余落,虏男女万余口、杂畜3万余头。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536年),高欢率万骑袭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为节省行军时间,部队一律不起伙做饭,以干粮为食。行军4日至夏州。用刀鞘绑成梯子,夜入夏州城,俘刺史斛拔俄弥突。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为防突厥南下,派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3万,在今伊盟北部的朔方郡东部黄河岸边开始,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灵武修筑长城,长350公里。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又派崔仲方发丁15万,在今伊盟北部的朔方郡以东沿边险要处修筑了几十座城池,以控制突厥南犯。12月,突厥沙钵略可汗攻打今伊盟东南部的上郡。隋文帝派王爽为行军元帅。王爽督总管李充出任朔方。李充率精骑5000袭沙钵略,打败了突厥。沙钵略扔掉金甲而逃。突厥军无粮充饥,只好将骨头磨成细粉当粮食吃。当时正疫病流行,突厥军死亡严重。沙钵略被困,只好遣使求和,并请求往漠南迁居。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想对突厥各部施离间计,便将安义公主嫁给沙钵略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并以厚礼为聘,赐都兰可汗。此事引起雍虞闾的愤怒,便派兵攻打隋朝边境。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突利可汗向隋朝密报,雍虞闾欲攻今伊盟北部的朔方城。隋文帝派蜀王秀从今伊盟西部发兵迎战雍虞闾。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隋文帝派汉王谅为元帅,右仆射高颖率将军王言、上柱国赵仲卿从今伊盟北部的朔方郡出兵。左仆射杨素率柱国李彻、韩僧寿从今伊盟西部的灵州出兵。上柱国燕荣从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境内的宥州出兵围攻雍虞闾。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代州总管韩洪被突厥打败。隋文帝令杨素为云州道行军元帅,率启民可汗及其部落北征。杨素将军队部署在今伊盟北黄河一侧。这时,突厥的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黄河,掠启民可汗6000口人,牲畜28万头。杨素率大将军梁默带轻骑追击,转战60余里,打败俟斤,夺回了抢走的人与牲畜。已经南渡黄河的阿勿思力部又抢掠启民部落。杨素又率骠骑范贵等军攻打俟斤,将俟斤打败后追出80余里。
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春,突厥思力俟斤率部渡过黄河,掠启民可汗男女6000口、杂畜20余万而去。隋云州道元帅率诸军追击,转战数百里,大破之。突厥北走,隋军夜追及掩袭,悉得其人畜以归启民。
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八月,隋炀帝率精骑18万巡视包括今伊克昭盟在内的北部边防。突厥发兵向隋军猛攻。隋炀帝令大军摆开阵势,与突厥激战。
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二月,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驻扎在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杀郡丞唐世宗,据郡。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同月,马邑郡鹰扬校尉刘武周杀太守,收兵万余人,亦附突厥,郭子和坐事徙榆林(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为争夺郡相事,都进行了规模不同的战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隋末向突厥称臣的薛举、刘武、周之论、梁师都、郭子和、刘又静等,都有较强的兵力。李渊建立唐朝后,郭子和向唐朝称臣。梁师都在今伊盟乌审旗南部的夏州与唐朝分庭抗礼,并经常引导突厥攻打唐朝。唐朝无力防卫,将今伊盟北部的丰州撤销,将今准格尔旗东部让给突厥。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春,延州道行军总管段德操在石堡城攻打梁师都的驻军,梁师都从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亲自率军援救,段德操大破之,并乘胜攻打梁师都屯据的夏州,攻破夏州的东城。梁师都请来突厥援军。段德操撤回。十月,梁师都遣具弟引突厥数万骑围攻灵州。灵州总管李道宗大破之。次年击梁师都于夏州。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朝令延州总管段德操率军攻打今伊盟乌审旗南部的夏州。将据守夏州的梁师都打败。梁师都末将贺宗周率12州投降唐朝。段德操又率全军攻打州东城,梁师都全力在西城固守。并派出使者,向突厥颉利可汗求援,颉利出兵万骑,与段德操兵激战。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令大将柴绍、薛万均率劲旅攻打梁师都据守的今伊盟北部朔方东城。突厥颉利可汗派兵支援梁师都,双方激战。此时正大雪纷飞,羊马无食,多半饿死。柴绍强攻,打败突厥。梁师都部发生内讧,梁师都的叔伯兄弟洛仁起兵将梁师都杀死后投降唐朝。此时,薛延陀真珠可汗向唐朝称臣,突厥颉利可汗怕真珠可汗与唐朝会给他造成威胁,也向唐朝称臣。唐太宗以为颉利可汗既求和亲,又援助梁师都攻打唐朝,便令并州都督李世勣,左武卫将军柴绍、灵州大都督任城、王道宗,幽州都督卫孝节,营州都督薛淑等,共10万大军由李靖节度,讨伐突厥颉利可汗。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冬,唐太宗以李世勣、李靖、柴绍、薛万彻为行军总管,合众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其中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其部从夏州(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部)出发,经伊克昭盟至托克托县,攻破了东突厥。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指挥大军夜袭颉利可汗。颉利率数万骑撤往保铁山。李靖又打至保铁山,将颉利军打败,俘虏了数万人。颉利乘千里马,逃往沙钵罗。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诏突厥执失思力屯金州,伺机率突厥攻打薛延陀。薛延陀率10万之师攻占今伊克昭盟地区,直打到今乌审旗南部的夏州。唐军调集兵力,打败了薛延陀部。
调露初年(公元679年),突厥单于府温傅、奉职二部起而反对唐朝,立阿史那泥孰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跟着他们叛唐。唐高宗令礼部沿书裴行俭为行军大总管,率30万大军击捕反叛首领,与突厥发生激战,泥孰訇被其部下所杀,抓获了温傅、奉职。
嗣圣、垂拱年间(公元684~685年),突厥向今伊盟北部发动进攻,唐朝令右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迎战突厥军。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默啜代骨咄禄为突厥可汗,派兵攻打今伊克昭盟西部,杀掠军民数千。武则天令薛怀义为朔方(今伊盟北部)行军大总管,统率18位将领的军队与默啜军激战,将突厥军打败。不久,默啜发兵攻打今伊盟西部的灵州和今伊盟东北部的胜州,又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和今伊盟南部的夏州,将10万匹马羊抢走。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率军与默啜交战,被默啜军打败,牺牲数万人,默啜军抢走马匹以10万计。
唐朝派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率军向突厥进攻,夜间突然包围了突厥营帐,被张仁愿打败。从此,张仁愿统辖的朔方道与突厥以黄河为界。此时,默啜又与突骑施沙葛交战,张仁愿趁默啜无暇南顾,在黄河以北筑三受降城,又在牛头、朝那山设烽火候1800所,加强了对伊盟北部的军事防卫。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春,突厥十姓万余帐自突厥率众来降,皆以河南地(今伊克昭盟地区)处之,默啜可汗在征拔曳固时被杀,其兄默棘连立,是为比加可汗。突厥降处河曲者,又叛归之。唐长史王睃引兵西渡追击叛者,斩获三千级,将军郭知远以朔方兵邀击之。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兰池州胡康待宾诱诸降户同反。四月,攻陷六胡州(今伊盟南部地区),有从7万,进逼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唐朔方大总管王睃帅军进讨,大破之,生擒康待宾,杀叛者15000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党项发兵攻打今伊盟北部,朔方军节度郭子仪受命迎击党项兵,击杀了党项军战将周万顷。又在今伊盟东部黄河沿岸打败了党项军将领高秀岩。战事中伤亡甚大。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刚刚继位,军事力量十分薄弱,在一段时间里,以今伊盟北部朔方军为主要依靠力量。党项阿史那从礼以同罗仆骨及九府六胡州部落3万余骑攻打唐军。肃宗令郭子仪、李光弼联络回纥首领葛逻支军与唐军配合作战,打败了党项军,抓获党项军2万,缴获牛羊10万余。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十二月,回纥兵千骑攻打今伊盟乌审旗西南部的夏州。唐朝派出州将梁荣宗率军迎敌。在乌水激战,打败了回纥军。
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回纥、吐蕃军攻打今伊盟西边的灵州,占领秦汉时的御史三渠,使农民不能屯田耕种。郭子仪向唐代宗李豫报告说,朔方(今伊盟杭锦旗北部)为国家的北大门。据守此地能抵御西部的犬戎、北部的猃狁。本朝开元、天宝年间在这里驻兵10万,有战马3万匹,现已消耗三分之二。现在吐蕃的势力比那时增长了10倍,和他们交战是难以战胜的,请配备5万精兵,部署到朔方一带,可保住北疆安全。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九月,吐蕃8万军驻于长泽(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古城),以此为大本营,攻打唐郡。唐将郭子义派裨将李怀光率军攻打吐蕃,吐蕃退。十月,吐蕃军攻打盐州(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南部)、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郭子仪派兵与吐蕃在今伊盟南部、西南部交战,击退吐蕃军,双方均有较大伤亡。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吐蕃尚结赞率军攻打今伊克昭盟西南部灵州、盐州和夏州,守军制史杜彦光,拓跋乾晖无力据守,率军民往南逃遁。灵、夏被吐蕃占领。尚结赞再南攻银川、麟州。唐德宗李适令马燧为盐、银、麟、胜招讨使,令骆元光经略盐州、夏州。尚结赞占领盐、夏之后,派兵戍守。骆元光、韩游环在盐、夏沿边屯兵,马燧兵在黄河西崖驻屯,构成对盐、夏吐蕃兵的包围态势。尚结赞见危机四伏,多次派出使者要求与唐朝结盟。唐德宗李适不答应。尚结赞又以厚礼贿赂马燧,马燧便到长安向唐德宗汇报,骆元光、韩游环见马燧入朝,便只守城不与吐蕃军交战。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吐蕃攻打今伊克昭盟西南部的灵州,攻陷了水口塞。唐朝令振武兵合神策率军从今伊盟东部越过伊盟攻打吐蕃军。唐德宗下令修筑州城,派剑南山追击吐蕃军。又令朔方(今伊盟杭锦旗北部)、晋绛兵马副元帅浑,朔方灵、盐、夏节度都统杜希全,邹宁节度使张献甫,右神策行营节度使邢君牙,夏绥银节度使韩潭,延鄜节度使王栖曜,振武麟胜节度使范希朝等合兵13万,以左神策将军胡坚、右神策将军张昌率军与吐蕃军交战。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韩全义率唐军与吐蕃在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大战,吐蕃军战败。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今伊盟西南部的灵州军在乌兰桥打败了吐蕃军。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不久,将麟州攻陷,杀死麟州刺史锋湮,抢掠当地党项居民。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吐蕃军5万骑攻打今伊盟东北部的振武,1万骑攻打今伊盟北部的丰州,均与当地唐朝的驻军发生激战,双方死伤甚多。
三月,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绥州留后王惠琳不服从唐朝命令,唐宪宗军李纯令河东天怀军讨伐王惠琳,在伊盟南部发生战事。河东节度使严绥派牙将阿跃光颜赴夏州斩杀了王惠琳,将其头颅转送到长安。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沙陀族首领朱邪执宜帅其余众近万人,骑3000,诣灵州降。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将其置之盐州(今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南部),为市牛羊,广其畜牧,置阳山府(今鄂托克旗境)以处之。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吐蕃攻打今伊盟西部鄂托克前旗境内的宥州,与唐朝派出的灵州军激战。将吐蕃打败,2000多人被斩首。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十一月,吐蕃军攻打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与唐军激战。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吐蕃派出节度论二摩、宰相尚塔藏、中书令尚倚心儿率军15万,包围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城。以飞梯为攻城器械。唐军刺史李文悦守盐州城。被吐蕃攻坏的城墙又被唐军修补起来。李文悦在夜间派出奇兵袭击吐蕃军营,天亮后又派兵到城外与吐蕃军战,将盐州城外的1万多吐蕃军打败。吐蕃援军又将盐州城包围。由于唐军固守,无法攻下。后唐朝朔方大将史敬奉以奇兵绕到吐蕃军的后背与之激战。以吐蕃军撤走为结局。
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回鹘攻打今伊盟准格尔旗东部的榆林塞,节度使刘沔以沙陀军与回鹘兵交战于杀胡山。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回鹘被吉戛斯打败,回鹘兵向唐朝请求内附,并要求借振武城屯居,又要求借天怀军。唐朝不答应,便转战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灵州。刘沔派后雄师沙陀朱邪赤袭回鹘牙帐。在城墙上凿开十几个洞,率军夜出。回鹘鸟介引兵而去,后雄追至杀胡山。
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秋,党项军攻打盐州(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南部)。六年(公元846年)春,唐武宗以夏州节度使米暨为车北道招讨使向党项发起攻势,双方发生激战。
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以沙陀朱邪赤必为前锋,自麟州出兵,过黄河。在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一带与吐蕃军交战。朱邪赤必为沙陀朱邪执宜子。沙陀曾投降吐蕃,后被吐蕃猜疑,便率3万众向东转战,至灵州。唐朝允许其居住在盐州,令朱邪执宜子为府兵马使。灵州节度使范希朝以剽悍英勇的沙陀人为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军事力量,号沙陀军。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以右议大夫李福为夏州节度使,宣宗知党项之反,由边帅利其军马,数欺夺之,或妄诛杀。党项不胜愤怒。党项反唐,唐出兵打败居住在夏州(今伊盟乌审旗部)的党项平夏部九千余帐。
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二月,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作乱,杀节度使李彝昌。将吏共诛宗益,推彝昌族蕃汉都指挥使李仁福为帅,梁以仁福为定难节度使。八月,晋王李克用遣周德威将兵会邠凤之师5万,同攻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仁福固守月余,梁援军至,晋师退走。
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枢密使范延光向后唐明宗李嗣源奏:从灵州(今伊盟西南部)至夏州,使臣及外国入贡者大都被党项族抢掠。要求发兵攻打党项。于是派靖难节度使药彦稠,前朔方节度使康福率军7千讨伐党项。此次战事攻破了党项的19个家族,俘虏了2700人。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定难节度使李仁福亡故后,立其子李彝超为留后。而后唐明宗李嗣源任李彝超为彰武留后,任安从进为定难留后。李彝超不服从后唐调遣,并派其兄阿罗王调集今伊盟境内的党项人保卫今伊盟南部的夏州。安从进率军攻打夏州。党项人1万多骑兵抢掠安从进的粮饷,使唐军无法施展兵力,并使唐军的粮饷枯竭。虽经过几次战役,终无法攻破夏州。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李继捧归顺宋朝,将他统辖的包括今伊盟南部在内的银、夏、绥、宥四州之地归于宋朝。李继捧之弟李继迁不但没有跟哥哥一同归顺宋朝,反而跑进今伊盟乌审旗境内的地斤泽。不久又率军到乌审旗南部的夏州,诱杀了宋朝的都巡检曹光实。后攻占今伊盟西南部的银州,又率军数万步骑攻打抚宁砦。副将王先率军入独轮川,与李继迁军恶战,击杀李继迁军5000人,李继迁败走。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李继迁先后帅军攻打银、夏(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九月攻打宥州(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城川)。均遭到宋军的强力抵抗,双方伤亡甚众。
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宋知夏州尹宪巡检使曹光实选精兵掩袭地斤泽,斩首五百,烧四百余帐,获继迁母、妻及羊、马器械万计。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二月,李继迁又招聚蕃部豪右,兵势复振,乃诈降曹光实,假其旗帜,袭据了银州。遂称都知蕃部使,权知定难军留后。四月,宋遣李继隆向李继迁发动进攻,打败了悉利诸族,斩代州刺史折罗迂、弟埋乞首级。麟、夏(今伊盟乌审旗南部)、银三州复叛继迁。李继迁集兵攻打夏州,在黑水河(今乌审旗纳林河)与守军作战,均败北。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十月,李继迁诈降宋朝,阴合诸蕃族渠帅,突入夏州城,辽封李继迁为夏国王。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继捧镇抚夏州,为定难节度使。李继迁攻打夏州,与李继捧军在今伊盟乌审旗南部激战。
至道二年(公元995年),因宋朝接受仁宝的意见,将今伊盟西南部的盐池封禁,断了李继迁部的食盐供应渠道。又接受吕蒙正的建议,将今伊盟南部的夏州城破坏掉,使李继迁部无法存身。李继迁率1万多步骑兵围今伊盟西南部的灵武。这时,吕端率军分三路攻打夏州,袭击李继迁的大本营,以此解灵武之围。宋太宗赵广义令李继隆、丁罕、范廷召、王超、张守思各从环州、庆州、延州、夏州、麟州,分五路攻平夏,经大小几十个战役,互有胜负。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宋真宗赵恒令经略使张齐贤出兵攻打包围今伊盟西南部灵州的李继迁。张齐贤建议舍弃灵州,将朔方军迁于环州,以保固边疆。并说灵州为一所孤城,很难固守,白白让六七万军队陷于危亡之地。而迫判永兴军诃亮则向宋真宗进言,说灵州地方千里,表里山河,放弃后有三患。宋真宗以王超为西面行营都部署,令其率兵六万支援灵州。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李继迁率军攻麟州,未攻下,又攻西凉,中流矢而亡。其子李德明继位。知镇戎军曹瑞进言说,李继迁占据河南地(今伊盟地区)二十年,兵不解甲,使中国有西顾之忧。今李继迁国家危难,继位的李德明还很弱,如不立即去扑灭它,待其强盛起来之后就难以制服。拟多率精兵,出其不意,将李德明擒拿回来,恢复河南地的郡县。宋真宗却打算用仁政对待李德明。
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十二月,李德明亡故,其子李元昊为西平王。元昊将朔方、河西合并,设十二监军司分头统领其众。在今伊盟东北部屯兵5万人以防备契丹,在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境内的宥州驻扎5万人,在今伊盟西南部的灵州驻扎5万人。将兵力部署好之后,李元昊叛变了北宋。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李元昊率军从今伊盟南部出发,攻打延州。延州知州范雍惧怕李元昊,只是紧闭城门以坚守。元孙督骑兵支援范雍,在延州城外连战3日,宋军被打败,元孙战死。此时遇大雪,李元昊军不能久战,便撤走军队,延州未被攻陷。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宋仁宗赵祯因李元昊势力更加壮大,派翰林学士晁宗到陕西向范仲淹等询问攻守之策。范仲淹主张以守为主,韩琦则主张战。此时,李元昊派高延德到延州与范仲淹建立和约。韩琦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李元昊在耍手段、搞阴谋。二月,李元昊派兵到今伊盟南部的怀远城,韩琦便将屯兵派出去,又招募18000名勇士,命环庆副总管任福率领,从怀远经德砦,绕到羊牧隆城李元昊之后攻打。而任福不接受韩琦的部署,结果陷入李元昊的伏击圈,宋军大败。战死的士卒10300人。李元昊接着攻打麟州、金明砦、宁远砦,进围丰州城,将丰州城攻陷。麟州军马事张元在琉璃堡与李元昊交锋,将李元昊战败。接着又在柏子砦、兔毛川再次与李元昊交战,都将李元昊军打败。又知秦州韩琦、知渭州王沿、知庆州范仲淹、知延州庞藉统兵10万准备与李元昊交战。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闰九月,李元昊统兵攻打北宋边境,王沿令副总管葛怀敏率军抵御,分兵四路开赴定州砦。李元昊将河上的桥拆毁,截断宋军退路。葛怀敏突围,宋军溃败。葛怀敏率军奔至长城,发现桥已被毁,葛怀敏与将校14人战死。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辽国境内的党项族不断背叛西夏,西夏与辽战争不止。李元昊见辽大军经今伊盟地区前来攻打,忙派人上表谢罪,又亲将背叛辽的三部党项送还。兴宗赐给他酒,允其改过自新,折箭为誓,各还营。兴宗欲还,萧惠以为,天与不图,后悔何及!宜乘机讨伐。次日,辽军分三路渡河。兴宗率军10万出金肃城(今伊盟达拉特旗马场壕乡境内)为中路。屯兵得胜寺(约在今东胜市西部)。萧惠军沿黄河南岸西行,与元昊军遭遇,辽军进攻,元昊战败西逃。元昊退走前,焚烧草场,凡三退,将百里。辽军马无所食,士卒饥饿,还要前去包围夏军。忽大风起,飞沙眯目,军乱。夏军乘机进攻,辽军溃败,死者不可胜数。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秋八月,西夏李元昊之子李谅祚大举进攻北宋的今伊盟南部的环庆、大顺城、桑远砦、荔原堡。西夏军多至20万,少则12万,驻扎在榆林。北宋将宰相韩缝绛任为陕西宣抚使。派仲谔谋取横山,在罗兀打败西夏兵,用2万人修建罗兀城以驻屯。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七月,北宋神宗赵顼令李宪等与陕西5路之师向今伊盟西南部的西夏进攻。李宪、仲谔、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等分道并进。宋神宗又令吐蕃兵首领董毡配合作战。九月,李宪打败了西夏兵。刘昌祚率军5万进攻须磨溢,与西夏军10万人相遇。刘昌祚扼险打败西夏军。接着包围灵州城18日。西夏人将黄河水放出灌北宋军营,并断绝宋兵粮道,宋军冻溺死者甚多。刘昌祚军败还。王中正军自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境内的宥州西进,粮尽,士卒饿死2万余人。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延路副总管曲珍在全汤与西夏军激战。六月,曲珍率军在明堂川与西夏人激战,打败西夏军。仲谔向朝廷上书,提出要想彻底打败西夏,必须经略好银州。宋神宗赵顼令侍中徐禧、内侍李舜举、徐禧商讨对策。徐禧要求在银(今伊盟西南部)、夏(今伊盟乌审旗南部一带)、宥(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境内)之境筑永乐城。徐禧率众建成后,命名为银川砦,派兵3万人,由曲珍守之。西夏派30万大军攻打银川砦,徐禧以7万军马布置在银川砦。西夏军将渡黄河,曲珍令李舜举、徐禧在西夏军渡黄河时攻打西夏军。徐禧不听,结果被西夏军打败,死亡近千人。徐禧将败兵收入城内坚守。西夏兵包围银川砦。曲珍兵昼夜奋战,但城中缺水,几天之后,渴死者占百分之十六七。李宪援兵及粮饷全被西夏截掠。西夏兵趁夜激攻,银川砦被攻破,徐禧及李舜举皆战死。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西夏军攻打麟州。
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十月,西夏主乾顺奉其母率兵30万人攻打麟、延。乾顺母子亲自击鼓督战,纵骑四掠,攻陷了金阳明砦。宋朝发兵攻打洪州(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南)、盐州(今鄂托克前旗南部)、宥州(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十月,梁太后点集50万大军,率领30万,尽全力攻平夏城,连营百里,造高车,昼夜疾攻。十三日,城不能破。十二月,宋将折可适擒秦统军嵬名阿埋,监军妹勒都逋,俘虏3000余人,牛羊10万,平夏城之败,使西夏军实力大大削弱。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三月,北宋令熙河经略刘法率军攻打今伊盟北部的朔方城,刘法不执行此军令,后被强令出征。刘法率军2万进入伊盟地区,与西夏军交战,刘法战死,所部大败而回。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四月,辽西南招讨使耶律佛顶降金,辽金肃州(在今伊盟达拉特旗马场壕乡),汉军叛去。金耶律坦攻取之,辽天德、东胜州(今伊盟准格尔旗东北部)均降金。六月,金打败辽兵,夏将李良辅率3万人救辽,在今伊盟北部与金兵激战,被金兵打败,此时遇暴雨,谷内洪水暴涨,李良辅军被洪水淹死者甚多。
泰和七年(公元1207年)秋,成吉思汗从漠北南下攻西夏兀刺海城(在今伊克昭盟北)。夏襄宗调集右厢诸路兵抵抗。战争持续五个月,蒙古军粮食用尽,退军。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蒙古成吉思汗率军经伊克昭盟地区攻打西夏。将西夏打败。蒙古军乘胜追近中兴府,又引黄河水灌城,夏主赵安全向金求救兵,金因卫绍王刚登基,无力救夏,夏主向成吉思汗求和。
大安二年(公元1211年),夏神宗遵顼改变附金抗蒙的策略为附蒙抗金,派兵万骑攻打金国的东胜城(今伊盟准格尔旗东北部)。双方争战激烈。
贞祐四年(公元1216年)秋,成吉思汗要求西夏出兵配合作战,西夏从今伊盟西南部发兵,攻延安、代州,进而破潼关。十一月,夏神宗又派兵4万,围攻金定西城,败北。十二月,金兵反攻盐州(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南部)、宥州(今鄂托克前旗城川苏木)、夏州(今伊盟乌审旗南部)。冬,蒙古兵从兀刺海城南下,途经今伊克昭盟境,从西向东踏冰过黄河攻中兴府(今伊盟西部)。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十二月,成吉思汗骑兵包围今伊盟西南的西夏中兴府,西夏无力抵御蒙古兵,西夏主赵遵顼逃往西凉,命其子赵德旺居宁,双方展开激战。
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二月,元帅庆山奴攻打今伊盟鄂托克前旗境内宥州城,被西夏军击败,2000人战死,百余人被俘。九月,西夏令其枢密院宁子宁率军20万,攻破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及定边。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十月,蒙古军木华黎部由今准格尔旗东北部的十二连城渡过黄河,经今伊盟境攻打伊盟南部的金州,西夏大将野薄甘卜无力抵抗,率部队投降蒙古骑兵。
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蒙古军攻打西夏,将贺兰山的西夏军战败,西夏主赵遵顼将王位交给儿子赵德旺。
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十月成吉思汗军攻打西夏,打到今伊盟西南部的盐州。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十一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军攻打西夏,打到今伊盟西南部的灵州,西夏派嵬名令公率10万大军与蒙古军交锋。成吉思汗军渡过黄河向西夏军猛攻,打败西夏军。西夏军坚守中兴府,成吉思汗派察罕可为使者入中兴府,告知西夏利害。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一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兵攻打中兴府,之后,亲率兵渡过黄河攻打金积石。六月,成吉思汗军攻下中兴府。成吉思汗令阿求鲁等率军与西夏兵大战于今伊盟西南的刺合察尔。
明洪武年间,曾多次出兵漠北,追剿北元势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耳在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战败,逃至土拉河,被别部首领袭杀。从此,蒙古大汗逐渐成为各大封建领主挟持争霸的工具,经常遭到废弃和杀害。
当时,由蒙古大汗直接统治或拥护大汗的属部,称为鞑靼,居住在漠北、漠南地区称为东部蒙古,被视为蒙古正统。游牧于漠西的,亦称西蒙古,即瓦刺部。还有居住在漠北和辽东边外兀良哈人,明设三卫朵颜、福余、泰守以羁縻之,称兀良哈三卫。其他还有一些散居各地的蒙古族。
明朝前期,鞑靼与瓦刺互争雄长,他们与明朝之间形成复杂交错的矛盾。明朝也利用鞑靼与瓦刺领主之间的矛盾,常支持一方,打另一方。明成祖永乐年间,曾多次出兵或亲率兵漠北征讨鞑靼和瓦刺。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也先在征服鞑靼、兀良哈三卫后,南下攻明。“土木堡之役”(今河北怀来县东),瓦刺俘虏了明英宗,明50万大军覆没。瓦刺兵临北京,迫明订城下之盟。但不久,也先遭到内部各种势力的抵抗,内外交困。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兵败被杀。也先死后,瓦刺衰落,东部蒙古复起,各部封建领主相继拥立黄金家族为汗,控制大权,进入河套地区。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蒙古王保保镇守今伊盟地区,总制陕,蒙古王保保令军攻打明朝定西(今伊盟南部)。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春,明廷以徐达大将军在今伊盟南部与元朝王保保即河南王扩廓帖木尔军大战。同时,大将军汤和率军攻打今伊盟乌审旗境内的察罕脑儿。汤和俘获元朝猛将虎陈,并夺回今伊盟准格尔旗境东北的东胜。汤和设五花城千户(所辖地在今伊克昭盟东部),曾先后置徙一些蒙古军民屯种牧养,与汉军杂处。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元军攻打今伊盟东部准格尔旗一带,明太祖朱元璋令李文忠率军保卫西北边疆。李文忠的部队从今伊盟东部的十二连城(时称东胜)出发,在大石崖及今伊盟北部的丰州打败元军,蒙古诸部从此迁徙到大漠之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命大将冯胜、傅友德于东胜(今伊盟东北部)屯田。
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鞑靼部长孛来立脱脱不花之子麻儿可儿为小王子,麻儿可儿与其部下毛里孩等攻打抢掠于今伊盟北部。
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蒙古鞑靼喀喇沁部领主孛来,拥立乌珂克图汗(明史称阿罗出),率领部众入居河套。元裔阿寨台吉有三子,长脱脱不花,次阿噶巴尔济,幼满都鲁。脱脱不花卒后,留下两个儿子,长摩伦台吉,次马可古儿吉思,入居河套乌珂克图即马可古儿吉思。河套为古朔方郡,地在黄河南,自宁夏至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延袤二千里,饶水草。河套即指今伊克昭盟地区。喀喇沁部领主孛来恃势专权。
天顺元年(公元1462年),蒙古阿罗出率部入居今伊盟境内。这时,明朝在今伊盟东北部设的卫所东胜已将军队撤走,形成地势孤悬、边备废弛的局面。孛来与小王子、毛里等先后率部到这里驻牧,并以今伊盟北部为大本营,派兵攻打明朝北部边城。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春,孛来诱兀良哈入辽河。秋又散掠延绥,冬又大入。明彰武伯杨信率陕西兵御之。不久,孛来又渡河曲,围黄甫川堡。从此,双方在延绥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夏,蒙古兵从今伊盟北部出发,攻打延绥、灵州(今伊盟西南部)。孛来率众大入延绥、平凉、灵州、固原等处。冬,孛来复入延绥,明参将汤允绩战死。不久,孛来杀死乌珂克图可汗。翁牛特部领主毛里孩又攻杀孛来,立黄金家族脱脱不花长子摩伦台吉为可汗。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蒙古孛加思、孛罗忽攻打明朝北部边城。春,毛里孩入延绥,守将许宁等与战破之。冬,毛里孩又纠集三卫攻打延绥、榆林。翌年春,大同游击许宁、杨信等又破之。明廷几次调遣将帅,都无功而罢。八年,毛里孩又杀死摩伦可汗。野匕克力部出身的永谢部(驻今张家口)领主癿加思兰立脱脱不花弟满都鲁为汗,自为太师。
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孛罗忽率军攻打榆林,延绥告急明宪宗命抚宁侯朱永为大将军,命都御史王越参赞军务,率军与孛罗忽军在今伊盟南部激战。明宪宗任王越为总关中军务,商讨向今伊盟地区派兵搜捕在那里驻牧的蒙古兵,并准备再次修建今伊盟东北部的十二连城(时称东胜)。王越认为今伊盟地区水草丰美,易于驻扎,地广人稀,道路旷远,适于驻兵守御。孛罗忽、癿加思兰等未经受挫败,建议派一位爵位崇重、素孚众望的大臣统率诸军,向今伊盟地区进攻蒙古军。朝廷便派武靖侯赵辅为将军,指挥军队进攻今伊盟地区的蒙古部落。
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孛罗忽向脱脱不花的弟弟满都鲁让汗位。不久,癿加思兰又发兵把满都鲁赶出今伊盟地区。癿加思兰气焰嚣张,引起蒙古各部惶恐不安,各部都想尽早除掉癿加思兰。后来,满都鲁利用其族弟伊斯玛音把癿加思兰杀掉。镇守延安等处都督佥事王祯,擅自放弃在今伊盟地区的原守寨堡,移入腹里葭绥二州、延庆二府守备,又恐蒙古占据所弃寨堡,令官兵速回原旧寨堡,星散小寨宜并入大城,协力固守。事下兵部,移文右都御史王文等勘实。文言有理,祯偏执不从。御史令祯候春暖河开,将移入腹里军民抚恤,前往原寨堡守备。毛里孩等进入今伊盟地区。是时,孛来稍衰,其大部毛里孩、阿罗出、少师猛可与孛来相仇杀,而立脱思为可汗。于是,毛里孩、阿罗出、孛罗忽三部进入今伊盟地区。然以争水草不相下。时毛里孩遣人贡马,颇通朵颜诸卫扰寨下。河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肥饶,可耕桑,靠近陕西榆林堡,东至山西偏头关,西至宁夏镇,东西可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毛里孩等能够进入今伊盟地区,其原因是明朝放弃东胜之故,不仅狄入套内,且土木堡之变,使敌无后顾之忧。阿罗出、癿加思兰、孛罗忽、毛里孩大入榆林寨。都御史项忠、宁远伯任巡抚都御史卢祥以兵御却之。明初城东胜等州,并立屯戍,耕牧其内。河套自宁夏至偏头关,延袤二千里,饶水草,外为东胜卫,东胜而外,土平衍,敌来一骑不能隐。蒙古酋长阿罗出与毛里孩、癿加思兰复纠合满都鲁倚为巢穴;弘治间,火筛也进入今伊盟地区。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满都鲁汗任命他的侄儿巴延蒙克(明史称孛罗忽,为阿噶巴尔济子)为博勒呼济农(副王)。二人联兵为摩伦可汗报仇,曾出征毛里孩,毛里孩兵败身亡。此事遭到各封建领主的忌嫉,便挑拨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致使二人反目,巴延蒙克出亡。鄂尔多斯部领主癿加思兰族弟亦思马因趁机发兵袭击,杀死巴延蒙克。亦思马因与土默特部大头目脱罗干等忌嫉癿加思兰的专恣擅权,经过密谋,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杀死癿加思兰,由亦思马因继任太师,掌握大权。这一年,满都鲁汗去世,无子,汗位继承便落到巴延蒙克遗孤7岁的巴图蒙克身上。巴图蒙克是由满都鲁汗夫人满都海抚养大的。在满都海·彻辰的扶持下,巴图蒙克的部众仍然十分强大。他成了蒙古各部落的汗。后来,达延合汗的力量更加强大了。达延合汗的力量也扩展到今伊盟地区。满都古勒合罕之博若克沁、伊锡格二公主,乃满都海·彻辰夫人之所生。满都古勒合罕自癸亥年始,在位5年,年42岁亡故。而巴延蒙克博勒呼济农,自29岁至31岁,为永谢部之克里叶、察罕贴木尔、蒙克、哈喇班弟五人所害。其子巴图蒙克方4岁,伊斯满太师娶其母锡吉尔太后。巴图蒙克因自幼离其父母,遂患痞症。科尔沁之乌纳博罗特王欲娶满都海·彻辰夫人,满都海·彻辰夫人说:若主上之嗣已尽绝,因此王变主上之族,姑似可。但闻共主亲孙巴图蒙克在贴木尔·哈达克之手,若不绝望于彼,则吾不适也。于庚寅年,巴图蒙克年7岁,乃携其手,命家臣蒙肯·伊喇古洒奠之。叔曾祖母之满都海·彻辰夫人,戊午年生,年33岁,巴图蒙克则甲申年生,年7岁,为全国之共主,号达延合罕。秋,满都鲁、孛罗忽、癿加思兰攻打章州,总督王越侦察到蒙古各部老弱都留在今伊盟西南部的红盐池。王越与总兵许宁、游击将军周玉等各率轻骑,长驱直入,昼夜行军,3天至红盐池,将蒙古各部营帐焚烧无遗。王越又令兵数千作伏兵,满都鲁得到大本营被袭的信息后,引兵往救。王越等迎击蒙古军,双方交战之际,伏兵出现在满都鲁军之后,两军夹攻,满都鲁营阵击溃。
明朝成化、弘治、正德时期(公元1466~1520年),蒙古各部逐渐统一起来。达延汗巴图蒙克为了巩固大汗的权力,对各封建领主进行了一系列战争。永谢部领主亦不刺太师和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阿因刺呼等,联合起来对抗达延汗。为便于统辖,达延汗取消了太师之职,恢复万户组织。把漠北、漠南所有蒙古各部编为6个万户,分左右两翼。左翼由大汗率领,以察哈尔万户为亲军,另附喀尔喀、兀良哈两个万户;右翼由他的第三个儿子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副汗)来率领,以鄂尔多斯为济农亲军,分附土默特、永谢部两个万户。其间战事连年,巴尔斯博罗特死后,以他的长子衮弼里克墨尔根继承济农位。右翼3万户闻合罕出征,迎于达兰特哩地。接战时,合罕说:鄂尔多斯乃守主上八白室,受大命之国也。达延合罕尽行收复右翼之众,平定六万在国于一统,于主陵八白室前宣告其合罕号,由十一子中之博迪,当合罕位。巴尔斯博罗特,为收右翼三部之地,令为右翼之济农,遂令巴尔斯博罗特,达延合罕率察合尔、喀勒喀二部征讨,并遣使告知其子巴尔斯博罗特济农,率右翼3万户来助战,即与乌梁万户罕相接,由左翼万户之喀勒喀·扎鲁特3万户出鄂尔多斯、哈尔哈坦之拜音绰固尔,达延合罕统领六万众,至大蒙古国于太平和乐之境。
蒙古各部在相互征战中,渐渐趋于统一和强大,他们不仅占据鄂尔多斯地区,而且还以鄂尔多斯为根据地,对明朝的北部边沿一带不断发动战争,形成了明朝的重大边患,致使明朝不得不动用重兵与据有鄂尔多斯的蒙古各部进行征讨。阿罗出掠边人,以为向导,遂知河套所在,不时出没,遂为边境剥肤之害。延绥指挥同知房能,请移营堡,以固边防。东北原设塞门堡、白洛城两处,俱在偏南以里,去边墩尚远,道路迂曲,声势不闻,看得白洛城北地名甄营,塞门堡北地名榆林,依据险要,水草便利,又与大兔鹘龙州边堡接径,易为应援。可将安定官军100员并入白洛城内操守。河套与延绥接境,毛里孩人马居讫其中,出没无常。欲安边,必须大举而后讫。明廷令兵部会官博议,预积粮草于陕西塞下,及令陕西延绥等处守臣,选练骑兵精兵,整搠器械什物及预造战车、拒马之类,春或秋进兵搜剿。秋禾方熟,蒙古骑兵必复入抄,而延绥庆环一带,须用兵驻,以保居民,亦宜推选武将1人,统步骑精兵万人驻守诸处。镇守延绥都指挥同知房能奏,毛里孩尚拥众屯聚河套,近边烽火不绝,而我增调戍兵,属延绥庆阳三卫者,俱无甲胄马匹,属陕西河南者,多不能战。乞令陕西镇守巡抚等官措置。又于近边州县要害之处增兵把守,使势分散,进退无利。而我兵并力剿杀,以图战功。明朝对据有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各部用兵,明朝将领按照皇帝的旨意,努力奋战,力图将鄂尔多斯地区收复回来。巡抚王锐上奏说,蒙古人进入河套,以耕种放牧为名,对沿边一带进行抢掠,请求皇帝加派官军。朝廷命令右副都御史王越出兵。王越到了榆林,命令游击将军许宁从西路龙州、镇靖堡率军出击;命令范瑾从东路神木、镇羌堡率军向鄂尔多斯地区进军。王越和中官秦刚驻守在榆林,指挥增援。许宁在黎家涧、范瑾在崖窑川与蒙古军交战,打退了蒙古军。王越把军队撤回到偏头关。不久,蒙古军又向明军发动攻势。皇帝下诏,命抚宁侯朱永为平虏将军、总兵官,都督刘玉、刘聚任左副总兵和右副总兵,由太监傅恭、顾恒为监军,右副都御史王越为参赞军务,率军对鄂尔多斯的蒙古军发动攻势。平虏军诸将率领步骑兵守安边营、高家堡、神木堡、龙州城、怀远堡、清平堡、镇羌堡、平夷堡、双山堡、威武镇、宁基堡、波罗、安边、靖边、孤山、榆林、清水等要塞,王越等则率领1200步骑在榆林驻扎,指挥大军分三路进剿蒙古军。战争虽然对蒙古军有一定压力,但始终没能把蒙古军赶出鄂尔多斯地区。延绥巡抚王锐请济师,诏王越率师赴之。阻河为守,延绥亦无事。毛里孩等三部入今伊盟地区。然时出没,不敢久驻。至是始屯牧其中,屡为边患。越至榆林,抵偏头关,延绥告警。兵部劾王越擅还。诏弗罪,乃令王越屯延绥近地为援。蒙古万余骑兵5路入掠,越令许宁等击退之。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王越率骑兵与蒙古军交战,打败蒙古军。明朝皇帝为了控制今伊盟地区的局势,还采取了将设在内地沿边的城堡一律往今伊盟地区推移的措施,以加强对今伊盟的守备。自偏头关边墩河西一棵树至宁夏黑山,东西700余里,立十三城堡,又发府谷至宁塞十六堡,移置故城察罕脑儿(在今伊盟乌审旗境内),并作二十堡,整饬边备。将府谷堡移出芭州旧城,东村堡移高汉岭,响水堡移出黑河山,土门堡移出十顷坪,大兔鹘堡移出响铃塔,白洛城移出甄营儿,塞门堡移出务柳庄,东西对直捷径,水草亦甚便利。高家堡至双山堡,双山堡至榆林城,宁塞营至安边营,安边营至内边营,相去隔远。合于各交界,地名崖寺子、三眼泉、柳树涧、瓦梁各添哨堡1座,就于邻近营堡,量置官军哨守,又于安边营起,每20里筑墩台1座,共有24座;定边营起,每20里筑墩台1座,共16座,俱于附近居民把守。北面没边一带墩台空远者,各添墩台1座,共24座。随其形势以为沟墙,必须高深足以遮贼来路,因其旧堡,广其规制,必须宽大,足以积粮草,容人马。
明朝皇帝在鄂尔多斯地区采取措施之后,因据有鄂尔多斯的蒙古各部仍以既往,所以并没有动摇蒙古占据鄂尔多斯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平虏将军朱永提出了对鄂尔多斯采取或战或守两种策略。于京营大同宣府宁夏陕西等处调兵马数万,期于三月内俱至榆林地方,听候调度,相机审势,捣敌巢穴。此战之策也。若军马馈饷一时未办,宜慎固封守,严督边民无事则分哨耕牧,有警则举号避藏;仍令提督官军各守城堡,伺便会兵截杀。此守之策也。皇帝将朱永奏折的意思批给兵部执行。但是,兵部尚书白圭却认为当时军马瘦乏,军饷供应也有困难,马上派兵去鄂尔多斯攻打蒙古军是难于实现的。因此,没有按照朱永的“战策”行事。但是,当年冬天癿加思兰、阿罗出等蒙古军分道进犯大同、宁夏等地。兵部尚书白圭认为:蒙古各部久据河套不退,扰边无虚日。他建议出兵搜剿河套。敕吏部侍郎叶盛亲诣陕西延绥宁夏会议边务。敕王越等俟盛至日,即开调甘凉庄浪兰县官军分守要害。河冰已开,蒙古各部无遁意,计其秋高马肥,必复入寇。必须与明年二月大举搜剿河套,庶收一劳永逸之功。
皇帝同意兵部尚书白圭的意见,下诏按照白圭的建议办理。但是,都御史马文升、都督白玉、右都御史王越却又有另外的看法。他们上书给皇帝说:“套中地境动经数千百里,沙深水少,军行日不过四五十里,往返必逾月。计调集官军必至一二十万,所需粮料供运之人不下数十万。若以原调与兵部今拟并本境官军通为筹算,各就近分守要害,酌量军情,来则拒杀,去不穷追,俾进无所得,退无所措,势既困迫,必将图归。”后来,叶盛、王越返回京城,兵部尚书白圭召集文武大臣,讨论对付占据鄂尔多斯蒙古军的办法,把讨论结果上奏皇帝。皇帝任命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总兵官,统率各路兵马,对蒙古军发动进攻。明廷命令必须搜套。河套之内延袤2000余里,而从征军士只余2万,所选近边精兵亦然,调遣不足,须得营山陕精兵十五万分道并进,庶可成功。应用刍粮宜区画以待,今议者皆云延绥兵祸连结,供烦劳国赋,边民穷竭。重复科征,恐生内衅。倘念边务之劳,暂为退守之计,宜计散遣从征军马,量留精锐就粮延城,以便防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崖旧堡,深藏以避蒙古军。蒙古军所经之路,多设坑堑,密置钉板蒺藜以为险阻,山头多置烽火以相传报。仍从都御史余子俊所奏,凿山筑墙,以为保障。宁夏花马池高桥儿境内沙漠平漫,难以修筑,宜令都御史马文升、徐廷章等于萌城盐池诸处量度形势,浚壕筑墙,蒙古军必不敢悬军深入。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九月,满都鲁、孛罗忽、癿加思兰自河套出,分寇西路。都御史王越与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率兵4600人,营于白碱滩。北行又150里,蒙古军集众以拒,王越督诸将战,伏兵从后呼噪而击。蒙古军败。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秋,朱晖率五路之师攻打驻牧在今伊克昭盟的蒙古军。蒙古军觉察之后,便往北撤退,朱晖只毁掉了蒙古军的帐房,杀了没有撤走的老弱。不久,小王子的蒙古军10万人进攻今伊盟西南部的花马池。
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3万蒙古军包围了今伊盟西南部的灵州。同年夏天,蒙古军又攻打了今伊盟南部的榆林。明朝中官汪直用事,思以边功邀幸,派人于边界挑衅。秋,亦思马因派3万骑袭击大同,连营50里,总兵许宁兵败,反上报称获胜。蒙古骑兵驱驰而东,掠圣顺川,浑源、朔州、宣府、山西兵亟力抵御,方始退走。战争又复加剧。
明朝军队与据有伊盟地区的蒙古军进行过长时期的争夺之后,人力物力损失很大,而蒙古军仍然不断袭扰明边境,弄得明朝皇帝一筹莫展。于是,决定修筑边墙,以加强对沿边的防守。巡抚延绥都御史余子俊主张:修筑边墙之数,东自表水营、紫城砦,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止,凡城堡12座,榆林城南一截旧有,北一截创修,安边营及建安、常乐地、都河、永济、安军、新兴、石涝池、三山、马跎泉、八堡,俱创置;响水、镇靖二堡,俱移置。修边墙东西长1770里,守护壕墙崖砦819座,守护壕墙小墩78座,边墩15座,榜榆延绥等处所司,严饬边备,每年四月、八月,令守备官军各修葺垣墙墩堡,增筑草场界至,时加巡察。敢有越出塞垣耕种及移徙草场界至者,俱治以法。东路神木,西路安边,皆山势险峻,蒙古军难轻入,惟中路榆林,东有常乐、双山、建安、高家四堡,西有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五堡,南有归德、鱼河二堡,皆地势平旷,可通骑兵,主将1人,难于应敌,宜增设守御。延绥徙镇榆林,七月,余子俊败癿加思兰于榆林涧。
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达延汗与夫人满都海深感擅权的亦思马因严重威胁汗位,便集中兵力铲除他们。双方经过激战,亦思马因战败西逃。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亦思马因联合瓦刺进行反扑,准备攻打瓜沙二州,达延汗派遣郭尔罗斯部的脱火赤少师等击杀了亦思马因。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永谢部领主亦不刺入套驻牧,又与土默特部领主浩赛·塔布囊相倚,成为明朝东西边患,常入辽东、宣大、延绥。十一年(公元1498年),明王越率轻骑袭击贺兰山后。次年,蒙古各部大入大同、宁夏境,明兵大败。
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火筛及小王子向明朝进贡,因明朝皇帝给的赏赐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率众进入今伊盟地区,并至延绥、守夏、大同等地大肆抢掠。明朝游击将军王杲、平江伯陈锐、太监金辅、侍郎许进、都督刘守等,在威远卫、红盐池(在今伊盟西南部)等地同小王子进行激烈战斗。
正德初(正德元年为公元1506年),小王子率蒙古军对明朝边境(今伊盟南部)发动攻势。皇帝任朱珲为征虏将军、总兵官,任太监苗逵为监军,任御史史琳提督军务。在花马池(在今伊盟西南部)战役中,明军总制尚书方宽败北,指挥刘经战死。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朝廷任命右都御史杨一清为宁夏、延绥、甘凉军务总制,杨一清提出了修浚墙堑、增设卫所等4条策略。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冬,文贵、方宽在今伊盟西南部的花马池与蒙古军交战,文贵、方宽中伏击。总兵马昂与蒙古亦孛来部交战,打败了蒙古军。
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九月,蒙古军围总兵官吴江于陇州城。十一月犯花马池,总制尚书方宽战死。右都御史杨一清总制宁夏、延绥、甘凉军务,杨一清遂议防边四策,即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尤注意于守东胜。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达延汗传令诸部大举,征右翼3万户,即永谢部领主亦不刺、鄂尔多斯部领主满都赉阿因勒呼(明人称阿尔秃斯),因为他们抵制达延汗任命的济农(副王)乌鲁斯博罗特(达延汗次子),并杀死了他。战争在大青山北进行,最后达延汗取胜,统一了蒙古左右两翼,成为事实上的蒙古大汗。亦不刺和满都赉逃到甘肃、青海。达延汗又任命他的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统领右翼3万户。巴尔斯博罗特又封自己长子衮必里克·墨尔根为济农(明人称吉囊),驻鄂尔多斯万户。后明蒙双方,战事连绵不绝,蒙古各部大多是从宣大、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等地入侵。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蒙古部小王子以5万骑从今伊盟南部出发,进攻明朝边疆。总兵王勋与蒙古军相遇,被蒙古军包围。明武宗朱厚照督促众将率军支援王勋,明军与蒙古军殊死搏斗。次日整天交锋,激战百余回合。
嘉靖初年(元年为公元1522年),蒙古酋长小王子、俺答济农等相继对明朝边境发动攻势,明朝军队无法抵御。此后经过总督翟鹏、张汉、樊继祖、仇鸾等人拼力征讨抵御,既不能夺回今伊盟地区,也没法制服蒙古军。蒙古军2万骑攻打今伊盟南部的井儿堡,明军指挥杨洪、千户刘端被杀,士兵杀伤以万计。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春,衮必里克与阿勒坦联军讨兀良哈(今蒙古国),在巴勒吉(今克鲁伦河与斡难河一带)地方,大获全胜。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蒙古小王子以数万骑攻打今伊盟西南部,双方激战。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5月,蒙古小王子率骑4万,攻打今伊盟东南部,被总督王琼击败。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衮必里克与阿勒坦又征兀良哈,在布尔汗图(今乌拉特中旗海流图西南,一说在今蒙古南戈壁省的汗博格多山),打得兀良哈落花流水。兀良哈图锐诺颜、葛勒波特勒丞相出兵相助,杀到天黑,战败逃窜。
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冬十二月,衮、阿联军4万骑,从石嘴山过河,西北行至蒙古杭爱山,征讨兀良哈,大获全胜。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春,蒙古部以今伊盟地区为大本营,攻打今伊盟南部的明朝边城,以5万骑由野驯渡过黄河,与明军大战。衮、阿联军5万西征卫郭特。卫郭特是蒙古卫拉特的一支,进入河套的癿加思兰、亦思马因、亦不刺等都属该部。联军大破亦不刺,收其部落大半,卜儿孩献女儿给衮必里克,然后逃窜。衮、阿联军至青海郭尔巴勒津(意为三角城,即今青海海晏县),战胜了卫郭特。
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秋,蒙古部吉囊攻打今伊盟东南部的榆林,又派兵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花马池。在今伊盟南部的定边被梁震军打败。衮、阿联军还深入宁夏灵州、固原等地。翌年春,寇大同,秋,又从花马池入犯。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蒙古部吉囊攻打榆林,参将魏祥战死。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夏,衮、阿联军以10万屯贺兰山,分兵寇凉州、花浪,又入延绥及宁夏,冬又入大同、宣府。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衮、阿联军从额毡的白室出发,驻扎在杭爱山前;小王子博迪汗哈屯率领左翼驻屯杭爱山北,进攻兀良哈。兀良哈图锐诺颜、葛勒波特丞相和额勒都乃3个诺颜侥幸逃窜,此外俘获了全体兀良罕万户。返回时,6万户在圣汗的八白室前叩拜行礼。于是给博迪上尊号库登汗,衮必里克封墨尔根(神明、聪颖之意)济农,阿勒坦封号素多(意为优胜、卓越)。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十二月,鄂尔多斯蒙古兵攻打榆林,榆林守将宋隆战死。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三月,鄂尔多斯蒙古骑兵攻打榆林。明军总兵周尚文在狄青原打败蒙古军。秋,鄂尔多斯蒙古军攻打今伊盟南部安边、定边,陕西总制尚书刘天和派总兵周尚文率精兵9000在黑水苑打败蒙古军。秋,右翼蒙古求封贡互市,明朝不允。于是衮必里克从平虏卫、阿勒坦汗从石岭关入掠山西平定、寿阳诸处,总兵丁璋、游击周宇战死。
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春,衮必里克攻打兰洲,参将郑东战死。是年,阿勒坦汗又率联军出征残余的兀良哈,收复了翁古察为首的一群百姓。这次出征,可能衮必里克已病笃,所以蒙文史籍仅记阿勒坦之名。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阿勒坦再遣使石天爵至大同求贡,大同巡抚龙大有诱缚之送京,后被磔死。阿勒坦汗怒,率联军攻打朔州、广武,由太原南下沁、汾、襄垣、长子等,以从忻、崞、代而北,屯祁县,参将张世忠、百户张宣、张臣俱死。秋又复入朔州。
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鄂尔多斯蒙古军3万骑以今伊盟地区为大本营攻打明朝边城,游击将军张鹏拼力激战,打败了蒙古军。阿勒坦率联兵征讨卫郭特和撒拉卫郭尔(即今裕固族)。大军过甘州(今甘肃张掖),在合鲁勒哈雅茂敦(意一片茂密森林)之地,降服了卜儿孩部赐给了他的侄儿永邵卜大成台吉(阿勒坦汗弟博迪达喇长子)。阿勒坦汗这次出征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返回时,博迪汗在额毡白室前,赐号为土谢图彻辰汗。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阿勒坦汗率联军出征兀良哈,招降了必吉尔丞相以及忙海锡格津、别尔黑布和等人。阿勒坦汗命令兀良哈人再次守护额毡的白室,即充当成吉思汗斡耳朵的守护者。至此,对兀良哈的征服完全结束。
嘉靖二十三年以后,阿勒坦汗连年南犯,以报复明朝(杀其使者,不许贡市)。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秋,犯延绥、大同、鹁鸽峪。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再使求贡,不许。秋,以10万骑西入保安,掠庆阳、环县。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春,犯宣府滴水崖,明把总指挥江瀚等战死,全军覆没。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夏,阿勒坦汗犯大同,总兵张达林死。秋又传箭诸部聚集于上都。鄂尔多斯诺延达喇济农、昆都楞汗等参加。右翼3万户循潮河川南下至古北口,都御史王汝孝率蓟镇兵御之,兵溃,蒙古兵遂入怀柔,围顺义,抵通州,分兵四掠,京畿大震。这就是着名的“庚戌之变”。明朝派使臣来言和,但和议不久又破裂,从而又引起双方一系列的战争。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秋,鄂尔多斯蒙古军2万骑攻打榆林,榆林总兵吴仆与副总兵李琦合兵攻击。驻今伊盟西南部花马池的总督张珩也率固原、陕西、延绥、宁夏四军向蒙古军发动攻击。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世宗朱厚熜任命兵部侍郎曾铣为陕西三军边务总督。曾铣率军在塞门驻守,派参将李珍到马梁山阴捣毁蒙古军的营帐,蒙古军后撤。曾铣对皇帝感恩戴德,想有所报答,决心将蒙古军赶走,把今伊盟地区收复回来。于是,给皇帝上疏说:“为今之计,宜用练卒六万人,益以山东抢手二千,多备矢石,每当春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乘其无备,直捣巢穴,精兵趋发,炮火雷激,则虏不能支矣。岁岁为之,每出益厉,虏势必折,将遁而出套也。恐后俟其远出,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隍,建制卫所,处分戍率,讲求屯政,以省全陕之传输,壮中国之势。”而兵部对曾铣收复鄂尔多斯的奏疏,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筑边复套,两俱不易;二者相较,复套尤难。夫欲率数万之众,携五十日之粮,深入险远必争之穴,以驱数十年盘据之虏,谈何容易!故不若修墙浚堑,为此计完而成功可期也。”明世宗基本接受了曾铣的建议,“此边境千里沙漠,与宣大地异,抵可就要害修筑。兵部发银二十万两予铣,听其修边饷兵造器,便宜调度支用,备明年防御计。”但是,明朝的许多官员对收复河套的事并不积极,很多事情一拖再拖,致使收复河套的工作没有多大进展。后来,他又向皇帝提出了治边的十八条建议和八张军用图纸。曾铣在收复鄂尔多斯的问题上尽了最大努力。铣复疏陈边务十八事,凡修筑边垣,恢复河套,申明赏罚,选择将才,选练将士,买补羸马,进兵机宜,转运粮饷,兼备舟车,多备火器,招降用间,审度时势,防守河套,营田储饷,及明职守,息讹言,宽文法,处孳畜。“旋复上营阵图八,曰立营总图,遇虏驻战图,先锋车战图,骑兵逐战图,步兵搏战图,行营进攻图,变营长驱图,护功收兵图。”明世宗对曾铣的这些意见十分欣赏。但是,大学士严嵩却认为曾铣以好大喜功之心,而为穷兵黩武之举。给皇帝上疏,极力反对,致使曾铣的计划无法实现。随之停止了收复鄂尔多斯的各种准备。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五月,曾铣率军进入今伊盟地区,与鄂尔多斯蒙古军交战,打败了蒙古骑兵。蒙古各部存在着3个汗,成为东西分裂的状态。这时,阿勒坦汗力量最强。俺答在漠南称雄。车臣汗死后,他的儿子都是阿勒坦汗的侄儿,鄂尔多斯万户就成了阿勒坦汗的右翼。虽经多年征战,阿勒坦汗并没有把蒙古各部统一起来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春,蒙古俺答踏冰越过黄河,进入今伊盟地区。不久,攻打延绥,声势很大。严嵩向明世宗报告说:俺答此次进犯,都是因为曾铣与蒙古人结怨造成的。接着,兵部侍郎万镇、咸宁侯仇鸾也联合起来参奏曾铣,结果皇帝听了这些意见后,将曾铣论罪斩首。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冬,蒙古军攻打今伊盟西南部。阿勒坦汗行兵四卫喇特,于控奎、扎巴罕(控奎河在今蒙古乌布苏诺尔省,注入吉尔吉斯湖),杀奈曼明安辉特部诺延玛尼明阿图等,并席卷四卫喇特。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蒙古军攻打宣府、延绥、甘肃、大同,凡抵御的守将都败。秋,下浑源、灵邱、广昌、代、繁峙等。又攻打鄜延、泾原。复又以万骑兵入大同,巡抚赵时春在大虫岭与蒙古兵相遇,总兵李涞战死。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春,鄂尔多斯蒙古军攻打今伊盟南部,明军副总兵李梅战死。夏,蒙古军攻打今伊盟西南部。入宣府、宁夏,大同总兵岳懋死,又攻蓟镇,百道并进,警报日数十至京,京师戒严。翌年,数犯宣蓟,参将赵倾葵、李光启、丁碧先后战死。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蒙古军吉能部攻打明朝边境,参将战死。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吉能3万骑攻打宣府,游击张綋战死,冬又掠大同、陕西环庆。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鄂尔多斯蒙古军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榆林,明军副总兵陈凤战死。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八月,阿勒坦汗3万骑攻打永昌、凉州,围甘州,进入青海,征讨“残余的卫郭特”。翌年,其子丙免,侄孙宾免(宾免为衮必里克孙拜桑固尔台吉长子阿塔必斯达延诺延)等数万人,占据其地,进而纵掠诸蕃。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秋,明朝大同总兵刘汉与参将王孟美等攻打今伊盟北部蒙古营帐丰州,擒斩150余人。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春,蒙古军踏冰过黄河,攻打镇靖堡,杀掠2000余人。冬,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宁夏塞。十一月攻打榆林,守备谢世清战死。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冬,俺答率蒙古骑兵攻打今伊盟西南部,总兵赵岢令将李希靖等与俺答战于半坡山,徐中从今伊盟西南部的定边营出兵与蒙古军交战,击毙蒙古军119人,获胜。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七月,鄂尔多斯蒙古骑兵攻陷黄甫川堡,九月攻打镇靖堡,参将鲁聪战死。鄂尔多斯部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行兵四卫喇特,至额尔齐斯河(今新疆北部),攻土尔扈特部,收复辛必斯、土尔扈特二部之半而回。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正月,鄂尔多斯蒙古骑兵攻打明朝边城,在今伊盟南部的榆林交锋。总兵赵岢率兵迎击,在黑滩打败蒙古军。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又行兵土伯特(今西藏),收服三河之土伯特,携布尔桑喇嘛而归。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阿勒坦汗联军攻打山西,秋又率众数万分三道入井坪、朔州、老营,偏头关。诸将不能御,遂长驱直入,攻岢岚、汾州、石州;又掠孝义、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大谷、隰州,男女死者数万。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阿勒坦汗被明朝皇帝封为顺义王。阿勒坦汗接受明朝皇帝的封爵后,明朝决定同据有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各部发展经济交往,在长城之外的红山寺堡设立同蒙古人进行经济贸易的“互市”。这样,明朝与蒙古各部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鄂尔多斯部布延达喇率兵至锡喇河(一说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攻阿克萨尔合罕,掠其人畜而还。行至尼楚衮·哈苏鲁克时,阿克萨尔率兵10万追赶,双方鏖战,鄂尔多斯部死伤惨重,布延达喇及其弟青巴图尔阵亡。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彻辰洪台吉率领精兵攻打阿克萨尔合罕,在额锡勒塔卜(似在今伊塞克湖)之地,双方大战,积尸如山,彻辰洪台吉报了二弟布延达喇被杀之仇而还。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鄂尔多斯部布延巴图尔洪台吉(布延达喇之子)兄弟又出兵征伐四卫喇特,将辎重留在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至图巴罕山,掠以绰罗斯之必齐呼,锡格沁为首之四营而还。途中,巴图尔洪台吉被叛者额色勒贝侍卫杀死。库图克台·彻辰洪台吉于次年班师回。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顺义王把黄帽派喇嘛教始祖宗喀巴的大弟子达赖喇嘛第三世索诺木扎木苏从西藏接到青海,传播喇嘛教。从此之后,蒙古各部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顺义王扯力克与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等借口送达赖喇嘛三世骨灰回藏,西行至青海。十八年(公元1590年),他们拥骑10万,不断向甘州、凉州、洮州、岷州等地进攻,战火蔓延河西。明制置使郑洛等经多次敦促,才促使扯力克东返。平息了河西战乱。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蒙古明安率军攻打今伊盟南部的榆林,总兵杜桐率军迎战,击毙500人,明安被杀。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嘉靖中期到达今伊盟北部的巡抚孛拜叛变明朝,率领部下旬玉泉、中卫、广武等攻打今伊盟西部。又渡过黄河攻打今伊盟西部的灵州。这时,明军以绸缎金帛引诱蒙古军着力图,并说以今伊盟西南部的花马池一带任其驻牧。着力图更加勇猛攻打劭刚堡,率控弦之士3000人攻金贵堡及平虏。六月,鄂尔多斯骑兵与庄秃赖、卜失图、万先合力攻打今伊盟南部的定边、盐池。明朝总督叶梦熊率军与蒙古军激战,派董一元袭击庄秃赖等的大本营,杀死3000余人。七月,着力图率800骑攻打镇北堡,又率军万人攻打李刚堡,又分部渡过黄河。总兵李如松派游击将军李宁等在黄夹口迎战,此时麻贵、李如璋兵也赶到黄夹口,左右夹击,把蒙古军打败。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秋,卜失图部攻打今伊盟西南部,明军游击将军史见战死。延绥总兵麻贵率军迎击。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春,明朝总督李劲率军攻打驻牧在今伊盟境内的卜失图部营垒,400余人被杀,缴获马匹、器械数千。河套部犯甘肃,总兵杨濬破之。九月,又攻宁夏,总兵李如柏败之。
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鄂尔多斯部蒙克什力率军攻打今伊盟西南部,与明朝总兵官秉忠军激战。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鄂尔多斯部吉能率军攻大柏、油孤山,明朝中军刘聚战死。十二月,沙计、歹城等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双山堡,明朝总兵官秉忠率军激战。
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鄂尔多斯部沙金率军攻打伊盟西南部的高家堡,都司签书王国安战死。总兵杜文焕率军与鄂尔多斯部蒙克什力在今伊盟东南部交战。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秋,鄂尔多斯蒙古吉能率军攻打今伊盟南部,总兵杜文焕率军击败。鄂尔多斯部赴榆林之使者60人被杀害,博硕克图济农震怒,召各部之大小诺延起兵犯延绥,深入六百里,侵固原、庆阳,围延安,掠十余日始去。翌年,土默特部俄木布派使者从中调解,达成和议,每年补偿三千两银。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鄂尔多斯蒙古吉能率部攻打今伊盟南部的黄花峪,杀掠居民数万。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春,蒙古军攻打今伊盟地区西南部。明军聚集兵力,将蒙古军打败。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清军突袭今伊盟东部的炒花,清军被打败,投靠了蒙古察罕部,所部伤亡很重。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蒙古大汗林丹汗不断侵凌蒙古各部,这一年又率兵4万与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喀喇沁、阿巴葛诸部长联军在大青山北元赵城(今达茂联合旗阿伦斯木古城)展开了激战,西部联军大败。林丹汗遂倾全力西进,占据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鄂尔多斯部与清军串联,攻打今伊盟南部的黄甫川。明廷令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率军与鄂尔多斯部激战于黄甫川一带,鄂尔多斯部被打败。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鄂尔多斯部王嘉引率军攻陷今伊盟南部的清水营,杀死明朝游击将军李显宗,不久又攻陷了今伊盟南部的府谷。十二月,神一元率军攻陷了今伊盟南部的宁塞,并占据宁塞,杀死了参将陈三槐。之后又联合鄂尔多斯军4000骑兵,攻陷了今伊盟南部的靖边、柳树涧及保安,双方都有很大伤亡。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二月,杜文焕集中明朝的兵力,包围被神一元军占领的保安,进行攻城激战。被包围的神一元带部分军队突围出来,与占据今伊盟西南部的同伙联合,率4万之众攻打今伊盟西南部的银川。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三月,鄂尔多斯部以300骑兵攻打今伊盟南部,总兵李进科战死。明军曹文诏率军阻挡鄂尔多斯军,鄂尔多斯军无法前进。清皇太极追赶林丹汗,林丹汗渡河西奔。翌年,林丹汗与清军战,大败,所部几乎全部被俘。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清军收林丹汗子额哲于黄河西托里图地;鄂尔多斯济农额璘臣曾与额哲私约分其户千余,归附于大清。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夏,察罕闻清军已逼近今伊盟东北部,便率部渡过黄河逃走。七月,察罕从今伊盟南部的高家堡往南攻打,一直打到石窖沟。九月,察罕部与清军交战,被清军打败后,几乎全军被俘。鄂尔多斯部仍派兵攻打今伊盟西南部,明朝巡抚陈奇瑜、总兵马士龙、督师洪承畴等率军打败鄂尔多斯骑兵部队。
天聪八年(公元1643年),鄂尔多斯部受不了林丹汗虐待欺凌,联合喀喇沁、阿巴葛诸部打败了察哈尔部的4万之众。林丹汗被清军追击,西逃至青海,而林丹汗之子额哲仍在今伊盟地区。清军从今伊盟准格尔旗东部渡过黄河进入今伊盟地区,与额哲部交战。额哲无法抵御清军的强大攻势,从今伊盟地区往西败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据有今伊盟地区的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鄂尔多斯部派兵跟随清朝英亲王出兵陕西北部。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鄂尔多斯七旗派出骑兵与清军配合,和叛变清朝的王辅臣军交战。
本志书文字版本,请点链接:http://116.113.96.251:8080/logi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