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市情概览 > 自然环境

鄂尔多斯土地沙化成因

发表时间:2017-01-03 00:40:43来源:《伊克昭盟志》 保存打印关闭

一、自然因素

1.气候条件

伊克昭盟地处温带南部干旱、半干旱季风区,主要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系统控制,同时也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

冷热剧变,温差大伊盟地区冬夏气温最大年较差多在70℃以上,日较差最大值20℃以上,一般在11~16℃。基岩及地表物质在周期性热胀冷缩和冻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碎屑风化物,地表变松软,为流水侵蚀、风蚀搬运创造了条件。

干旱伊盟十年九旱。1838年到1972年的135年中,共发生大旱28次,平均4~5年一次。气候干旱使土壤水分蒸发,变得干燥疏松,遇有暴雨和大风极易侵蚀沙化。

大风伊盟地区全年平均风速较高,一般都在3~4米/秒;八级以上大风(≥17米/秒)日数,各旗市都在40天以上,东胜市和鄂托克旗都在50天以上;春季(3~4月)风最多,风力强,最大风速达28米/秒。多西北风或偏西风。风是地表起沙的动力,是产生风成沙,形成各种风积沙形态并使其移动、埋压土地的自然条件。

暴雨伊盟雨水分配不均,年降雨量东部约400毫米,西部只有150毫米;多集中在7~8月,其间约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部分地区一日最大降水在100毫米以上,乌审旗乌审召最大达287.1毫米。1978年8月1日乌审旗呼吉图乡一日最大降水达1400毫米。这样集中的暴雨,在植被稀疏、起伏不平的沙地和梁地不易下渗,形成较大径流,导致冲蚀、冲积,造成冲沟,又为风蚀、搬运创造了条件。

2.基岩及地表物质条件

沙岩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砂岩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大部。其中以白垩系最为广泛,厚度达500~1000米。岩性为紫红色和灰绿色,中间偶有泥岩、页岩夹层,颗粒从下而上逐渐变细,其特征是遇风松软,极易侵蚀,为沙漠化、水土流失提供了条件。

沙质黄土主要分布在伊盟东部及东南部,厚度一般在15~50米,薄的仅有0.2~2米,最厚的在百米以上。这种黄土除具有湿陷性外,沙性较大,多以极细沙和粉沙为主,二者的含量多者可达75~80%,因而在受到流水侵蚀和风的剥蚀之后形成冲沟和沙化,也为沙漠化提供了物质来源。

河湖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乌审洼地、沟川河谷阶地及湖淖周围。物质颗粒组成以细沙、粉沙、沙质粘土及砂砾石为主。因而结构松散,易被侵蚀沙化。

古风成沙是与沙漠化相比较而言,指人类史前形成的风成沙,多出现在马兰黄土层中及黑垆土中间,其厚度从数厘米到数米,多以不连续块状、片状或残墩式出现。这些物质是以细沙、极细沙为主,二者含量可达89~96%。这是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物质的主要来源。

其他地表物质条件鄂托克前旗大庙、哈沙图、阿日赖等地有长三系红色、紫红色泥质砂岩、粉砂岩,灰绿色、黄色泥岩。鄂托克前旗沿长城一带有第三系棕色、紫红色粘土及第四系砂粒石层等,这些土质也为土壤侵蚀沙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3.植被条件

伊盟地区气候和地面物质的影响使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整个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导致土壤进一步侵蚀,土地退化、沙漠化。

4.非气象性自然灾害

包括病虫害、鼠兔灾害等。乌审旗图克苏木曾因沙地柏毒蛾的侵害,使几万亩沙地柏死亡。柳湾林、杨柳林受到病虫害侵袭而死亡甚多。鼠兔主要以牧草根茎、枝叶、果实为食,这就抑制了牧草的萌芽和再生。鼠兔刨土做窝埋压牧草也较普遍。一只田鼠一生可破坏草场10.8平方米。这些也是造成土壤沙化的条件。

二、人为因素

1.滥垦

滥垦与倒山种地是土壤侵蚀沙化的重要根源。伊盟地区历代都有过不同规模的垦荒,到1949年旱耕地面积899万亩。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进行过3次开荒,共开垦土地600万亩,导致沙化的土地面积约1800万亩。

垦荒种地又无防护设施,开荒1亩,沙化3亩,可谓“毁草开荒,农牧两伤。”冬春季节地面遭受强烈的风蚀,土壤中的细粒物质被吹失,大量的沙粒残留地表形成沙丘,被风吹扬后埋压耕地和草场又成为沙漠化土地。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淖壕村敖包壕社在30年前还是以沙地柏、柠条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地,其后到处开荒种地,结果使一半的土地形成为强度沙漠化,沙丘高5~6米;另一半则成为中度沙漠化的半固定沙地。1976年,杭锦旗4个苏木(乡)、鄂托克旗5个苏木(乡)、乌审旗4个苏木(乡)、伊金霍洛旗8个苏木(乡),因为长年垦荒,已基本成为强度沙漠化地区。

2.过牧

伊盟草场载畜量超负荷,草少畜多,有抢牧现象。过度放牧使草场质量下降,载畜能力减小,甚至沙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盟牧民在畜种改良、饲草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基本上沿袭传统的自由放牧制度。羊群因受放牧半径的限制,终年在畜群点或水井点周围践踏、采食,既无牧道又不跟人,牧民仅照顾出牧、收牧和饮水,或偶尔进行瞭牧,畜群点或饮水点附近的牲畜过于集中,使草场严重破坏,形成光裸圈,再遭连续风蚀就形成流沙。鄂托克前旗实地调查表明,一只山羊一年能使0.097~0.273亩的牧场成为强度沙漠化土地。畜群点和水井布局不合理,也会造成大片牧场沙漠化。

3.滥樵采

伊盟牧区绝大部分燃料缺乏,居民主要依靠自然植物和畜粪作燃料。牧区建设如盖房、建栅栏、围草库伦、修棚圈等也以部分天然植物为原料,甚至柠绳子也要用芨芨草和马蔺,因此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75年在乌审旗进行调查表明:全旗13700户,烧煤的只有700户,其余13000户则主要依靠掏沙蒿、拣畜粪解决燃料问题。一般一户年烧柴7500公斤左右,全旗每年共烧柴9750万公斤。按55%沙蒿,30%畜粪,15%树叶配比,需沙蒿5362万公斤。干沙蒿每亩约掏150公斤,全旗每年掏沙蒿数为35.8万亩。破坏植被严重,直接导致沙化。乌审旗政府所在地达布察克镇周围10公里区域,50年代还是固定沙地。经过20多年的樵采、滥伐,已完全被流沙所包围。

50年代末60年代初,各地沙区还生长着很多天然沙柳和乌柳,形成天然柳湾林。据1960年毛乌素沙地考察资料记载,该沙区有柳林50多万亩,由于不合理的放牧与樵采,再加干旱与病虫害,使沙区柳湾林遭到破坏。1974年,该沙区天然柳湾林残存25万亩。

全盟每年砍伐沙蒿、沙柳等大约在5亿公斤以上。20多年来因樵采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积达300多万亩。

滥樵采的另一表现,是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破坏草场数十万亩。

三、滥猎

滥猎害兽害虫的天敌,使鼠、兔、虫害更加猖獗。1988年,全盟草原有主要害虫260余种,病害40余种,间接加速了沙漠化。而鼠、兔的天敌却又被大量猎杀,间接促进沙漠化的发展。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