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风土人情 > 人物长廊

伊克昭盟历史人物

发表时间:2017-01-10 14:36:52来源:《伊克昭盟志》 保存打印关闭

田万生

田万生(1903~1997),陕西省横山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1月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靠乞讨度日。后来给一家地主当长工做牛马,挨打受骂,尝尽人间的辛酸。残酷的阶级压迫,使田万生产生了朦胧的革命要求。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冬,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开始在他的家乡一带活动。田万生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搞过活动。民国24年(公元1935年)2月,陕北红军解放了横山县的大部分地区。刘志丹在横山县境内的解放区建立了赤元县工农政府。这时田万生正式参加了革命。是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乡党支部委员、自卫军支队长,负责民兵工作。不久成立长城特区,田万生被选为苏维埃副主席兼党团书记。当时长城特区苏维埃政府撤到南山进行游击活动。8月,刘志丹挥师北上,直逼国民党占据的横山城下。田万生带领自卫军,冒着滂沱大雨,在泥泞中摸黑行军80多里,配合主力攻打横山县城。

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初,田万生同高岗、赵通儒、曹动之等人一起,被党组织派到乌审旗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他们严守党的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利用当地习俗,通过拜把子等形式广交朋友,借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有声望的蒙古族上层人士广泛接触。遂与乌审旗王府西协理、旗保安队副官奇国贤相会,同高岗、张爱萍、高德义、赵承树、张金贵一起,同奇国贤结成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七兄弟”。

当年6月,田万生受伊克昭盟中共主要负责人高岗的指派,单枪匹马到乌审旗搞统战工作。经与奇国贤联系,结识了许多牧民,他向牧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主张。8月,中共乌审旗工委成立,田万生与徐之猷、詹玉富同为工委工作人员。通过奇国贤,田万生先后同西乌审旗保安团副团长奇金山、中队长王悦丰等结成莫逆之交,为争取西乌部队,建立西乌根据地和扩大上层统战工作奠定了可靠基础。翌年3月,田万生受工委委派,到旗王府与王爷特古斯阿木古郎相见,把载有《三五宣言》和《抗日十大纲领》的两捆蒙文宣传品送给王爷。后来,特王派代表到工委所在地乌拉尔林,受到热情招待,并由田万生带领前往定边,领到三边地委赠送给特王的一挺机枪。特王如愿以偿,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随后,应一些喇嘛和牧民的请求,经上级组织同意,组织了一个由54人组成的少数民族参观团,由田万生带队奔赴延安,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热情接见,使参观团全体成员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5月,田万生被派遣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直接聆听毛主席的讲课。翌年初,从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段地鄂托克旗工委(对外称抗敌后援会)工作。当时田万生以三边警备旅联络副官的身份出面,多次来往于三边地委与阿拉庙之间,做争取章文轩的工作,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使党组织获得了开展工作的条件,有效地进行了抗日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田万生担任鄂托克旗工委负责人,在继续做上层统战工作的同时,加强了中、下层的统战工作。同章文轩的副官升济秘图、秘书马富纲、司令部军需主任章耀武、中下级军官马良诚、顾寿山等,增加了来往,加深了交情,使党的工作有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终于促成周仁山、赵通儒、田万生等人与章文轩的直接往来,缓和了以往的僵局,减少了革命的阻力,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民国34年(公元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内战。中共鄂托克旗工委在全旗范围内广泛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宣传活动,对章文轩及其部下更加积极地开展工作,使党组织与章文轩的关系在国共关系已经破裂的情况下,并没有出现大的反复。民国36年(公元1947年)1月,在围歼奇恩诚反动武装的乌替战斗之后,田万生调到城川办事处,即中共伊克昭盟委员会,同宁夏军阀马鸿逵的军队、叛军保四营、东乌反动军、张廷芝等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战斗中,辗转于定边、靖边、城川一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8年春,中共伊克昭盟工委分为伊东、伊西两个工委,田万生仍留在伊西工委。4月,到西北局党校学习,12月回到伊西工委,任中共鄂托克旗旗委书记,肩负解放鄂托克旗的重任。1949年1月,荡平了鄂托克旗境内的残敌,1950年春,宣告成立鄂托克旗人民政府,为鄂托克旗的最后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8月,田万生任中共伊盟盟委副书记,1955年5月任盟委副书记兼盟人民政府第一副盟长,1957年1月任盟委副书记,1979年5月任伊盟政协主席,直到1982年7月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

田万生参加了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实践,晚年仍然关心国家和地区的改革和建设事业,积极出主意、提建议,还把自己丰富的斗争经历写成回忆录,留传后世。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平易近人、联系群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1997年2月9日在东胜逝世,终年94岁。

卓力克

卓力克(1924~1997),汉名罗凤翔,蒙古族。民国13年(公元1924年)3月11日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和硕特旗所在地定远营(今阿拉善盟巴彦浩特市)的一个蒙古族贵族家庭。其祖父喜伦春旺吉勒为阿拉善旗第八代世袭扎萨克亲王多鲁特色楞的三弟,幼年被选为阿拉善旗南寺(广宗寺)活佛,人称“三爷格根”,后志愿还俗,娶妻生子。其父德钦伊沁诺日布,汉名德毅忱,人称“小三爷”。自幼在家庭师课读,通读汉文,并擅长绘画,为人和蔼,平易近人,广交博游,很少有王公贵族骄奢淫逸的习气。袁世凯当政时,被授予辅国公爵位,曾任阿拉善旗副梅林章京和副管旗章京。其母系满族,姓薄,名德郭懿霞,自小识字。

其父虽为贵族出身,又受封建爵位,与阿拉善旗扎萨克塔旺布鲁克扎勒亲王是叔伯兄弟,但他对封建王公统治制度不满,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较深。卓力克的大哥罗景瑞和二姐奇俊峰,都为参加反封建武装斗争惨遭杀害。

卓力克少年时期正处于变革动荡的战乱年代,父兄遇难,二姐被害,家境衰落,使他走上了一条顽强奋斗、拼搏向上、不畏权势的艰难道路。民国31年(公元1942年)考入中央政治学校,194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法政系法制专业,就业于绥远省高等法院,初任于存灏院长的试用推事,1949年“九·一九”起义,绥远和平解放之后,继续留在绥远省人民法院,任审判员。1950年2月调到伊克昭盟人民法院任副院长,开始筹建盟旗法院。1951年曾到司法部成立的中国新法学研究院,学习马列主义和法学理论半年。1952年12月调回绥远省法院任司法宣传科长,在此期间,曾先后到省贯彻婚姻法委员会办公室当资料组组长,省法院司法干部训练班当主任。1954年蒙、绥合并,在内蒙古自治区高级法院任司法研究组组长。1958年任区法院司法行政处副处长,1959年曾主编《内蒙古司法工作十年》一书。1960年2月重返伊盟,先后任盟民政劳动处副处长、民政处副处长。1965年到盟抗旱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任副主任。“十年动乱”期间,受到冲击。1973年1月被安排在伊盟畜牧局协助局长工作,1978年任副局长。当选为伊盟第三届政协委员,四、五、六届政协常委,1984年4月起任伊盟第七、八届政协副主席。卓力克对政协工作十分熟悉。1977年12月起,又连续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委员和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

卓力克是着名的赤诚爱国民主人士,他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他最大的嗜好是读书、看报,终日孜孜不倦。办事认真,不沾恶习,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知识渊博,平易近人。是伊盟地区名闻遐迩的有影响的党外民主人士之一。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