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旗县动态 > 杭锦旗

改革开放40年杭锦旗积累的绿色发展经验

发表时间:2018-06-28 11:09:43来源:杭锦旗 保存打印关闭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杭锦旗委、政府带领杭锦旗各族干部群众,因地制宜、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治理与开发并举的发展路径。杭锦旗地处鄂尔多斯西北部,曾是自治区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境内分布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平均降雨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444万亩,占总面积的51.12%,沙漠化和潜在沙漠化面积206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2.8%。特别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库布齐沙漠成为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突出的表现在“五个没有、两个很少、一大泛滥”(没有植被、没有出路、没有医疗、没有通信、没有文化,牧民收入很少、沙漠降雨很少,沙尘暴泛滥),沙漠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为此,杭锦旗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生态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在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杭锦旗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杭锦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提高到了18.59%75%,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转好、局部优良”的重大转变。

 

一、构建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入模式

杭锦旗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农牧民参与”的投入模式,破解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一是统筹各级专项资金,全力推进国家和地方重点生态工程。1997年至2017年,国家累计投入10亿元,旗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专项资金5.2亿元,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日元贷款风沙治理、飞播造林、生态移民等一大批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飞播、封育、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1440万亩。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生态建设规模化、效益化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农牧民入股、企业承包、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等形式,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对在生态建设和林沙产业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的企业、造林大户优先纳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享受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补贴。2018年,已引进亿利、伊泰、嘉烨、汉森、绿远等10多家企业参与生态建设,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完成造林400多万亩;引导农牧民累计投入5000万元,完成林草种植20万亩;特别是2017年采取PPP的建设模式,投资1.6亿元,成功实施了沿黄高速两侧绿化工程。

 

二、构建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

杭锦旗在推动生态修复、生态建设中,始终将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作为重中之重。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建设保护体制机制。按照“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要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杭锦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灌木林平茬激励机制实施方案》等10余项制度方案,指导杭锦旗生态建设工作深入实施。二是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以来,按照“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改革目标,组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晰了产权,落实了经营主体,实现了林权抵押融资,激活了林地资产,形成了林业权、责、利相一致的良性格局,实现了林业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2012年杭锦旗被入选全国林改百佳典型旗县。2018年,集体林权改革任务全部完成,共确权林地1209.18万亩。三是配齐配强生态保护专业队伍。形成了一支由林业、草原、水保和防火组成的专业队伍,杭锦旗设有森林公安、林政资源、草监所、水土保持监测站4个旗级生态保护行政执法单位,配备专职人员,乡村两级配备有专职护林员,并制定了《杭锦旗护林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管护队伍建设。同时,每年都要组织林业、国土、农牧、水利、基层林业场站的职工干部,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培训相关法律、法规、政策、GPS应用、森林防火、抗旱造林技术、种苗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

 

三、因地制宜推动生态建设技术革新

杭锦旗因地制宜积极推动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不断通过技术借鉴、总结、改良、创新、推广等有效途径推动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成熟技术。沙障再生、迎风坡甘草植苗(密植)、下湿地引锥插苗、顶凌造林、容器苗造林、机械整地、沟底挖穴造林和飞播、封育等一大批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二是积极探索总结形成新技术。首创并改进形成了新型“水枪冲孔插苗”种植技术(俗称“水冲沙柳”),此项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苗条长栽深植、适用范围广、投资少、成活率保存率高、免设沙障、不受干沙层影响、坐水栽植等九大特点,根据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土壤结构,对条件适宜的地区全部采用水冲造林技术(包括乔木),造林成活率显著提升。

 

四、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杭锦旗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生态治理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原料林、能源林,实现治理生态向经营生态转变。一是不断壮大原料林及相关产业。集中建设柠条、沙柳、杨柴、沙棘“四个百万亩”及库布其沙漠锁边林、环锡尼镇生态经济圈等林业工程,积极培育动物饲料、沙柳切片、生物质能、沙棘饮品、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林沙产业在杭锦旗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沙柳为主的工业原料林85.06万亩,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高质量饲草料原料林271.31万亩,以红枣、沙棘、葡萄、肉苁蓉、欧李为主的经济林8.15万亩,为企业发展药材果蔬深加工、生物质发电等产业提供了基础。二是创新推进灌木林平茬抚育工程。杭锦旗现有灌木林498万亩,占杭锦旗森林面积的95%以上,2012年以来,杭锦旗将灌木林平茬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把灌木林平茬与农牧民公益林补贴挂钩,以整村为单位推进,仅2015年就完成平茬任务40万亩,累计完成平茬100多万亩,形成了平茬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氛围。2016年杭锦旗被国家林业部确定为全国灌木林平茬工作的试点旗县之一,并下达我旗灌木林平茬试点项目5万亩,补贴资金共计500万元。平茬主体以农牧民为主,对无劳动力或劳动力不足的农牧民以“农牧民+企业”“农牧民+平茬队”的方式组织开展平茬工作。截至2018年,共涉及农牧民346户,引进平茬企业2家,任务现已全部完成。三是带动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森林、草原、沙漠、湖泊相互映衬的自然景观结合民俗文化和沙漠越野文化,成为杭锦旗特有的优质旅游资源。杭锦旗先后获评“最具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特色目的地城市”,恒盛兴汽车露营地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露营地”,杭锦旗平均每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20亿元左右,为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四是探索新型工业与生态产业的共生模式。充分利用库布其沙漠丰富太阳能资源和广阔的国土资源,创新实施太阳能光伏治沙综合示范项目,在不改变林业用地性质的情况下,在广袤的库布其沙漠建设高支架太阳能面板发电项目,充分利用高支架形成的土地空隙,在太阳能电池板下栽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低矮灌木及优良牧草,形成“板上新能源发电、板下生态治理加农牧业经济”的双赢模式。亿利资源集团于201538日联手国内大型企业发起设立了绿丝路基金,成功建成并稳定运营310MWp光伏治沙发电站,并创新推出“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的五位一体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近期,亿利资源集团拟规划建设1GWp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光伏发电800MWp、光热发电200MWp,预计治沙面积78000亩。项目完全租用农牧民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既解决了项目用地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项目建设运营周期内可帮扶贫困户800余户,创造就业机会1000余个,增加农牧民收入1900余万元。五是有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梁外荒漠草原地区通过长期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草原保护管理制度,和实施退耕还草、卫星放牧等项目,草原生态改善明显,饲草料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当地牧民圈养散养结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沿黄农区通过实施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等一系列工程,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通过生态建设已累计带动10万农牧民增收致富,年人均收入由不足400元增至1.4万多元。

通过40年的探索实践,杭锦旗生态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了由农牧民单干为主向企业化和专业合作化为主转变,由小规模、小区块建设向大规模、大基地建设转变,由无水、电、路向水、电、路全面配套转变,由国家项目投入为主向企业和合作组织投入为主转变,由低标准、低投入、低成活率向高标准、高投入、高成活率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步、治理与开发并举的新路子,为生态脆弱地区如何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积累了实践经验。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